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12.html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L4-S3)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少见)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根性坐骨神经痛多见,主要是椎管内和脊髓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常见)、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脊柱结核、椎管狭窄、血管畸形、腰骶段椎管内肿瘤或蛛网膜炎等;干性多为腰骶丛和神经干邻近病变,如骶髂关节炎、结核或半脱位、腰大肌脓肿、盆腔肿瘤、子宫附件炎、妊娠子宫压迫、臀肌注射不当等。本节重点讨论根性坐骨神经痛。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开始常有腰部酸痛,疼痛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夜间更甚。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患侧。
本病属于中医“腰腿痛”“坐臀风”“痹证”等范畴。素体肝肾阴虚、气血虚弱,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脉,或跌仆闪挫,败血瘀结于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本病。
石学敏院士根据“不通则痛”的理论,主要选取膀胱经治疗本病。
针灸治疗
1.治则
通络止痛。
2.处方
(1)毫针刺法
主方: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风市、飞扬、昆仑、承山。
配穴:疼痛剧烈加内关、人中。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血瘀者加血海、膈俞,风寒者加风池。
操作:针刺环跳,侧卧屈腿,直刺2.5~3寸,提插泻法,令针感放散至足心,3次为度,针刺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直刺0.5~1寸,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为度;腰夹脊,直刺2~2.5寸,提插泻法;大肠俞俯卧位,针刺深度2~2.5寸,提插泻法,以麻电感到达足趾为度;昆仑、承山直刺1~1.5寸,捻转泻法,风市、阳陵泉、飞扬直刺1~1.5寸,提插泻法。可针上加灸或加电针。留针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腰夹脊、大肠俞等穴位每次选1~2个部位刺络拔罐,令每个部位出血3~5ml,留罐时间为5~10分钟。
(2)耳针疗法
取神门、腰、膝、臀、坐骨、耳壳背面部相应穴处。用半寸针施捻转泻法或用药籽压法,隔日1次。
(3)头针疗法
取对侧感觉区、对侧足运感区。用30号毫针针刺,每穴捻转1~3分钟。
应用要点
1.选穴
如疼痛剧烈应先调神安神,针刺内关、人中,然后再取主穴针刺。
2.委中刺法
“四总穴歌”记载“腰背委中求”,但患者采取什么体位,针刺操作方法及量学标准多未见阐述。临床实践,石院士针刺委中时,患者仰卧位,医者一手握患肢脚踝处,以肘关节抵压膝关节,使患肢直腿抬高至一定高度,医者再针刺委中,提插泻法,使患肢抽动3次为度,患肢抽动同时,医者顺势再抬高患肢。
验案
张某,女,42岁。
初诊日期:年7月25日。
[主诉]左下肢疼痛2个月,加重5日。
[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因劳累而出现左下肢放射性疼痛,行走不利,夜间疼痛尤甚,近5日因受凉症状明显加重。现:左下肢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向小腿放射,活动受限,夜间难以入睡,饮纳可,二便正常。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舌淡、苔薄白,脉弦。腰椎CT检查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腰部有压痛,沿坐骨神经线上有多处压痛,直腿抬高试验30°,左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并发坐骨神经痛。
[中医诊断]痹证(风寒阻络)。
[治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选穴]腰4、5夹脊(左)、秩边(左)、昆仑(左)、承山(左)、委中(左)、委阳(左)、殷门(左),气海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
[治疗过程]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常规消毒后以0.30mm×mm芒针直刺左腰4、5夹脊,紧贴横突边缘进针,进针约80~mm,施提插泻法60秒后出针,仅要求局部有酸胀感;秩边穴用芒针直刺,进针75~mm,使针感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末端放射,针感出现后出针;然后再取患侧下肢穴,从昆仑到殷门,依次施常规提插泻法,最后针刺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12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经2次治疗后,腰部疼痛解除,左下肢疼痛亦明显减轻。治疗1个疗程后,左侧小腿偶有疼痛,下肢活动灵活,直腿抬高试验(-),又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国医大师石学敏》(卞金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