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侃侃从魔鬼营业员看巴林银行监

年,巴林银行在英国伦敦建立,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也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美称。

正是这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背景显赫的老牌银行,突然于年2月26日宣布破产,震动了整个金融界。同年3月5日,荷兰国际集团ING以一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正式宣告了这家有着年光荣历史的银行的终结。

而导致巴林银行“猝死”的元凶真的仅仅是一个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以及一个账号为的“错误账户”吗?电影《魔鬼营业员》还原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电影情节

尼克原是摩根士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于年7月10日正式进入巴林银行工作。在进入巴林后,他很快争取到去亚洲工作的机会,并被分配到印尼分部。

尼克·里森

由于他有耐心和毅力并善于逻辑推理,很快地解决了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因为表现出色,他被伦敦总部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并在年被总部指派到新加坡分行成立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出任部门经理。

在日常交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给银行造成损失,在这些错误出现后,银行必须妥善处理。如果损失无法挽回,唯一的办法是将损失金额计入电脑中的一个称为“错误账户”的户头中,然后再向总部报告。巴林银行就有一个账号为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的因为疏忽所造成的损失。

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给尼克打了一个电话,要求尼克另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尼克便另设了一个账号为的“错误账户”。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通知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搁置之前新设立的账号为的“错误账户”,仍将损失记录在的“错误账户”中。但是,此时作为“错误账户”依旧存在于电脑系统中,并没有被注销,成为此后导致巴林银行破产的潘多拉魔盒。

年7月17日,尼克手下一个新加入巴林银行的交易员王在进行期货交易,误将买进指令当作卖出指令并造成了两万英镑的损失。尼克本应在当天交易时间结束之后向总部报告损失,但是为了帮助王,尼克决定不向总部报告,并且用未被注销“错误账户”来掩盖损失。正是这件事成为此后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

数天之后,由于市场行情变化,损失由两万英镑上升至六万英镑,更加坚定了尼克隐瞒到底的决心。此后,尼克一遇错误便将损失计入的“错误账户”。而尼克为了掩盖其好友乔治所犯的错误,更是用“错误账户”掩盖了多万英镑的损失。

虽然之后,尼克通过跨式部位交易不仅填平了损失,甚至略有盈余。但是,控制不住贪欲的尼克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大量从事跨式部位交易。最终,由于日本地震导致日经指数大跌,并导致巨亏。为了填补巨亏,尼克多次以各种借口向伦敦总部索要巨额资金。

由于管理层对其经营业务的陌生,以及一味追求盈利的贪婪。虽然对其索要巨额资金存在怀疑,但是依旧一次次满足他的要求。而总部派去新加坡的审计调查人员也因为内部管理混乱,被尼克蒙混过关。最终,巴林银行在其失控的交易员尼克·里森的疯狂交易中破产。

尼克被捕

总结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

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

当银行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时,尤其是当将几个业务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构合并时,应注意防范利益冲突和权责不清所造成的风险。

巴林银行在倒闭前两年,就进行了类似的业务结构调整。巴林银行总部允许尼克同时负责交易和清算前台办公和后台稽核等性质完全不同的业务,最终使得新加坡分行的业务完全操控在尼克一人手里,为其舞弊交易提供了便利,最终酿成无可收拾的局面

3、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尼克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官员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

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结语

虽然,电影最后将尼克·里森绳之以法,但如果细想下来,让一个股票交易经理为一个庞大的金融大厦倒塌埋单,则显得那么没有说服力。按照巴林银行的经营状况,即使没有尼克·里森,也会有另外的人去钻其管理上漏洞,巴林银行被做垮也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知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甲氧普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mj/3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