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美食之旅》序
(温仕红)
舌尖上的记忆总是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小时候,隔着高黎贡山,想像着山外的世界一定是十分富足而精彩的,这种想像来源于父亲每次从山外回来,从旅行包里变出的青翠李、小绿豆、大拽梨、蒲缥石榴,还有让人一想起就舌尖湿润的骨头鲊、萝卜丝鲊、血肠,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美食无疑在舌尖上烙下了深深的记忆,在脑海中构成了对保山和施甸的浓烈而美好的印象。
后来离家读书,在外工作,隔着高黎贡山又总是思念着故乡腾冲的各种美食和小吃,故乡的味道变成了一股浓浓的乡愁,无时不搅动着我的味蕾。
保山多美食,首先要归功于富饶美丽的大自然。保山地处两大板块、两洋气流的碰撞带,雄山大川造就了神奇美丽的山水,气候、地质的多样性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号称“世界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以丰富的资源和博大的体量养育了世代保山先民,被称为保山的母亲山。
温润的气候,瑰丽的山河,广袤的森林原野,为美食提供了无限可能的条件。从热谷食材到高山野味,从四季瓜果到枝头百花,从平野新叶到水岸鱼虾,一叶见色,一花生香,一品即味,保山人的餐桌从来就不会单调和寂寞。
保山多美食,还源于其两千多年的移民历史和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山古称永昌,西汉设不韦县,东汉设永昌郡,是云南开发最早的边疆多民族地区,是蜀(今四川盆地)身毒(今印度)道,即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两千多年来,沿着这条古道,南来北往的商人带来了南北口味,并融为一炉。
两千多年来,大批的将士从内地迁往保山戍边卫国,变成了保山人,他们用本地的食材,努力地烹制着思乡的味道。可以说,一条千年古道,带来了人流、物流、财富流,也带来了南食北味,东甜西咸;一条国际通道,带来了异域风情,也融汇了域外的饮食文化。
而最有意思的是同在一个市,各个县区的饮食习惯又是如此的不同,所展现的文化又是如此的有趣。保山人,过去人称“大肋巴”(习惯上的保山指的是现在的隆阳区范围)说的是保山人身材普遍高大强壮,耕犁挑重轻而易举,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十分豪爽。
保山人吃肉,切得很厚很大块,一块肉筷子从中间夹起来,像肩挑担子两头闪,夹给客人一块盖满了饭碗,只有这样,才显得主人大气。保山人的早点,用的是海碗,保山的包子比汤碗还大,从饮食上就让人感到保山人的好客、实在、大气。而这种大气不仅因保山多中原移民,也与保山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号称“滇西粮仓”有关。
同属于怒江以东的施甸,以腊味见长,香肠、火腿、骨头鲊、萝卜丝鲊是施甸有名的食品,每年腊冬,家家杀猪,户户腌腊,腌制的食品要吃一整年,饭碗里顿顿少不了。据说这种饮食习惯与消失的契丹人有关。契丹这个北方马背上的神奇民族,一脉随元朝大军远征大理国时落营施甸,此后便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更名换姓,繁衍生息,传承了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
昌宁是一块多民族聚居的七彩土地。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不仅孕育出了世界上最醇香的茶,还滋生了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会动就是肉,一绿就是菜”,这既是对昌宁丰富食材的调侃,也是对昌宁人“因时而食”的饮食智慧的生动表达。
里输入标题
跨过怒江,翻过高黎贡山,腾冲、龙陵的饮食大多相似。大救驾、火山热海、青龙过海、头脑……这些看似与吃毫无相干的名称,其实都是腾冲有名的美食佳肴,腾冲的饮食文化也由此可见一斑。腾冲菜口味清淡,做工精细,讲究色、香、味俱全,就连刀功和装盘都很讲究。
腾冲人有个外号叫“腾冲棕包”,棕包是一种棕榈树的花穗,剥开后,金灿灿的小米加胡萝卜丝、白杆青葱炒出一盘色彩鲜艳的美食。这道菜又叫“姑爷菜”,讲的是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如果相中了小伙子,吃饭时,这道菜就会早早地出现在饭桌上,如果这道菜里加了肉,就说明未来的老岳母对“姑爷”比较满意。
如果这道菜迟迟不端上来,端上来了,也只是素炒,那就说明女方家虽然答应了这门亲事,但还不是很满意,小伙子还要努力,如果这道菜始终都没有出现在餐桌上,很可能这门亲事就成不了。“腾冲棕包”的代号,大体是指腾冲人精打细算,能吃苦,很会过日子,同时兼有腾冲人爱拐弯抹角,礼数繁多的意味。一盘菜形象地体现了腾冲人的饮食文化。
品保山美食,更多的是品保山的历史、品保山的文化、品保山的故事,到保山旅游,美食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美食无时不触动着我们的味蕾,无时不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怀。保山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筹划编辑这本美食之旅,目的就是以游记的方式,带你一起去寻找美食,品味美食,感受保山的另一种风景和人文。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
该 -
(发信息、广告请加QQ咨询)
投稿邮箱:wx
bsxw.c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