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中印边界战争回眸一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挑起了侵蚀中国领土的战争。中国一忍再忍,对方步步紧逼。最后,毛泽东大手一挥:“扫了它”!一场短促的自卫反击战随之打响。

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爆发的,但解放军依然赢得了一场摧枯拉朽、酣畅淋漓的辉煌胜利。中国在军事上、政治上全面压制了印度。此后,中印边境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稳定。

随着时间推移,这场战争的真相逐渐模糊,各种流言不仅多见于网络,而且流传于正式出版物:“解放军在反击战中快打到新德里”、“解放军一度收复了藏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解放军实际收复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些国人喜闻乐见的流言与真实的历史相距到底有多远?历史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真相又是什么?

本期节目为您讲述:《温故:中印边界战争回眸(一)》。

“麦克马洪线”埋下定时炸弹

中印边界全长约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长约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

中段长约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高地;

西段长约公里,从札达县的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两国人民也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

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才逐步使中印边界产生了分歧。

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西藏地区一片混乱。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这是向中印边界东段——从阿萨姆平原的边缘向喜马拉雅山进行侵略扩张的大好机会。

于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讨伐队”,对中国这部分地区的部落种族进行武力镇压、金钱引诱及订立所谓契约外,还派人化装成僧人、商人、探险旅行者,窜入西藏东南部中印边境地区,偷偷地进行侦察、测绘等活动,为侵占西藏大片领土作技术准备。

英国策划的中、英、藏三方会议,于年10月至年7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企图把西藏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出去。但由于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英国代表麦克马洪诱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

麦克马洪等以赠给西藏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进行所谓“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盖印。

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东段边界线的地图。这条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指出:

所谓“麦克马洪线”,是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

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公里。

年,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样,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就炮制出来了。

对于这条非法边界,中国历届政府从未予以承认。

在中印边境西段,年英国吞并查谟—克什米尔后,声称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拉达克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

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时,英国于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

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该线。

英国在印度独立前一系列别有用心的举措,为今后的中印边境冲突埋下了伏笔。

边界问题之前还有西藏问题

年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却傲慢地宣布,它就是要继承英国的衣钵。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年西藏平叛并开始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之间的争端,根本不是边界问题,或是藏南问题,而是谁能控制西藏的问题。

首先,在整个民国存续的38年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没有一兵一卒的驻军;

其次,民国时代中央派驻西藏的驻藏代表,比清朝皇帝派驻的驻藏大臣的权力要小得多,由于没有军队的支持,自身安全都成问题,自然谈不上有效管治西藏。

年抗日战争期间,英印当局就侵占了瓦弄、噶拉塘、德让宗等大量中国领土。对此,蒋介石毫无办法,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由于西藏的这种状况,年印度独立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就一直在觊觎西藏。

在尼赫鲁的观念中,中国只对西藏拥有宗主权,而西藏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个所谓“缓冲国”。尼赫鲁认为,历史上印度与西藏的联系比中国与西藏的联系要密切得多。印度和西藏有相近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

此外,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尼赫鲁认为,喜马拉雅山构成了印度的天然屏障。但如果中国拥有西藏,印度与中国就会有长达公里的边界线,这一边界却又是从来没有正式划定的,这样一来,印度的国防压力就会骤然增加。

印度独立后,在许多重大场合,尼赫鲁都将西藏称为一个“国家”,往往将它与中国并列。

面对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尼赫鲁信心满满。印度独立时,无论是铁路等基础设施还是钢铁等工业产量均远远在中国之上。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毫不掩饰的表示:“中国和印度都有成为强国的潜力,但在现实中,印度显然更胜一筹”。

年新中国的成立,使印度在西藏问题上步步紧逼,中国步步后退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变。

当时,尼赫鲁根据他对从晚清到民国这多年来旧中国历届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表现,判断时间仍然在他这一边。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决定不给他留任何时间。

年11月23日,新中国刚成立一个多月,毛泽东就解决西藏问题致电彭德怀,要求西北局担负进军西藏的主要责任。彭德怀随即派人调查了解情况,结论是如果从青海、新疆入藏,困难甚大,完成入藏准备需要两年。

毛泽东接到彭德怀的电报时,正在苏联访问。他于年1月2日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彭德怀并转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决定改派西南局担负进军西藏的任务。

年夏季,第18军向西藏进军,当年10月在昌都战役中消灭藏军主力,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就和平解放西藏问题与中央谈判,并最终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年5月,西藏宣告和平解放。10月,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平叛之后,印度在西藏的种种特权被一概取缔,西藏分裂活动也在根本上得到遏制,中印之间的问题才真正从“西藏问题”转为“边界问题”。

在民主改革前,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

旧西藏通行了数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农奴主可以用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极为残酷野蛮的刑罚镇压农奴。

年西藏平叛后进行的民主改革,不仅彻底恢复了农奴的人身自由,并且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

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通过了《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根据这一决议,政府共没收和赎买农奴主土地多万亩,分给20万户、80万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人均分得土地3.5亩。

这是西藏千年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世代为奴的藏族人民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彻夜狂欢。他们欢呼:“达赖的太阳照在贵族身上,毛主席的太阳照在我们农奴的身上。现在达赖的太阳下山了,我们的太阳升起来了。”

废除黑暗野蛮的农奴制,相对于没有进行过民主革命,仍然盛行种姓制度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印度,西藏不仅在地理上,在政治文明方面也跃上了高地。这也是后来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取得摧枯拉朽胜利的基础原因。

印度:一个边境挑事者

年 爆发后,印度乘机取得了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事实上的占领。

年,印度政府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

这样一来,算上主张和实际占领,印度染指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一个福建省。

中印两国原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年,为缓解印度的粮荒,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

20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四次访问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年,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在那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

然而就在热烈的欢呼声中,中印关系的危机却已悄然来临。从年开始,印度开始在中印边境不断挑事,增设据点,蚕食我方领土。

当时我国一边在进行抗美援朝,一边在进行剿匪战争,一边在进行国内建设,对于藏区及边境挑衅采取宽容和低调处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执行睦邻友好的方针,命令边境部队不开第一枪,力求避免发生武装冲突。

年4月,中印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但其对西藏的野心并没死。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擦枪走火,年1月23日,周恩来致信尼赫鲁强调:“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双方暂时保持边界的现状,即双方暂时保持目前各自在边界上的管辖范围,而不越出这个范围。双方有分歧的问题,当然仍可通过协商求得解决。”

可印度则坚持把过去英国单方面宣布的所谓边界,包括一些不现实的领土要求作为遗产全部继承下来,拒绝就这个问题进行任何谈判。

由于中国以大局为重,严格遵守暂时维持现状然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的方针,以友好态度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印边界在年以前基本上保持稳定,在公里未定边界线上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

朗久事件:边境军事对峙的起点

年3月,西藏爆发武装叛乱。尼赫鲁连续8次在印度议会发表西藏问题讲话,把中国军队镇压叛乱分子说成是所谓的“悲剧”,对西藏农奴主表示同情,强调印度对西藏“宗教和文化联系的感情”,甚至认为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西藏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年3月22日,西藏武装叛乱被平息的当天,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包括从来就是中国管辖下的阿克塞钦地区在内约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

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印度当局继续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年8月,中印边境朗久地区发生了首次武装冲突,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中方认为边界未划定,我方是待在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内;印方认为边界已划定了,就是中国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共政府都未予承认的“麦克马洪线”,他们是在自己的领土上受到攻击。

印度方面在边境上全面推进,广设哨所,武装巡逻一再深入禁地。同年10月,60多名携带轻重机枪等武器的印度武装人员侵入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国领土,向只有14人、只配备轻武器的中国巡逻队发动武装进攻,中国军人被迫还击。

年11月,中国党和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

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作战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

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

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年11月7日,周恩来致函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但尼赫鲁拒不接受。

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后,根据毛泽东的决定,年4月,中国军队从东西两段实际控制线单方面后撤20公里,使双方军队脱离接触,并在撤出的地区停止巡逻。

同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逃入印度的西藏叛匪扬言要刺杀总理,周恩来明知危险,却依然按计划前往。

然而,印度却将中国的和平诚意视为软弱可欺。尼赫鲁的态度没有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随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变本加厉。

年,印军在西段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在中国军队后撤的地区相继建立了43个军事据点;在中段侵入中国乌热地区;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推进,增设了许多哨所。

中国军队不得不在西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的中国一侧重建哨所,恢复巡逻;随后,又在东段边界派驻了哨所。

印度的误判

印方的有恃无恐并非源自军事实力,而是本着一种虚幻的“道德优越感”。万隆会议后,最耀眼的光环落到了和平使者尼赫鲁的头上。

印度当时是不结盟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中国因中苏和中朝的政治、军事条约,根本无缘挤进这一集团,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何况在新中国的历史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内外交困严重的艰难岁月。

在国内,新中国正在经历三年困难时期,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停顿。

国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关系始终没有缓和。虽然 的硝烟已经平息了好几年,但是年金门炮击的隆隆炮声音犹在耳,此时中国还是处于和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中国和曾经的“老大哥”苏联的关系也逐渐走到了决裂的边缘。年,苏联撤回了全部专家。所以,60年代初中国在国际上相当孤立,而印度却由于和中国的矛盾,非常罕见地得到了美苏两大阵营的一致支持。

尼赫鲁认为,在反华问题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会给他撑腰的。苏联一开始对印度并不感冒,对尼赫鲁所提的“不结盟”政策持冷漠态度。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两国关系开始好转。

“朗久事件”后,苏联政府发表公开声明,对冲突表示遗憾。尼赫鲁称赞苏的声明是“一项非常公正的、不寻常的声明。”年,赫鲁晓夫访问印度,对印度大加赞扬,支持尼赫鲁有关裁军、反帝、和平等多个理念。尼赫鲁对此受宠若惊。

此后,苏联对印援助逐步增多。他们向印度出售用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修路的专用装备,卖给印度8架四引擎军用运输机,又提供了能在0英尺高度空运人员和给养的直升机,用于解决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后勤支援不力的问题……

种种迹象,加上年后中苏逐步交恶,使尼赫鲁及其追随者们认定:将来如果中印冲突,苏联一定会站在他们这边。他们还相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会帮助印度让中国在边界问题上屈服。

美国在50年代后期对苏联与印度的接近产生不安,于是着手调整对印政策。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一份文件称:苏联正加紧在南亚渗透和扩张,一个虚弱的印度相比一个稳定而有影响力的印度更容易损害美国的利益。以此为背景,美国及其盟国也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

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与尼赫鲁举行会谈。肯尼迪上台后,美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共同示好,加上接二连三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让尼赫鲁产生错觉:在加入联合国等问题上还有求于印度的中国,怎么会为了中印边界上的那点不毛之地与印度大动干戈?

何况,接受美国中情局训练的西藏叛匪残余潜回西藏后,在伏击解放军军车时,缴获了一些内部文件。这些文件反映了年1月1日至8月16日中国军队内部的一些问题,如给养较差、战士营养不足及有的地区军事调动困难等。这类情报传到尼赫鲁耳朵里,他们得出结论:“中国的军力是不行的,印度士兵对中国士兵足可以以一当十。”

印方挑起边境冲突后,美方对印援助从每年1亿美元上调到每年10亿美元。在巨大的诱惑之下,尼赫鲁越走越远。

年7月6日,印度在西段它所侵占的巴里加斯设立新的哨所,并派出巡逻队;同年4月,印度军队侵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奇普拉普河谷,设立军事据点;7月又侵入加勒万河谷,逼近中国巡逻队。

印度陆军总部在给西段印度部队的命令中,把以前命令规定“只有遭到射击时才开枪”,改为“如果中国军队危险地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面对印军的一次又一次挑衅,中国军队贯彻毛泽东“力争避免流血”的指示,未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一行为却被印度方面认为中国在关键时刻就退却了。尼赫鲁在议会中说:“我们进行了冒险,我们前进了,我们还有效地制止了他们的进一步推进。”

年12月17日,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前约一年,3万多印军实施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军事行动,仅用不到26个小时就收复了此前一直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果阿地区。此役,印军伤亡不足8人。

果阿的军事行动给了印度人无比的政治和军事自信。印度军队被自己在果阿的胜利所陶醉,印度国内民众和大部分政要也对此兴奋不已,国内舆论沸腾,叫嚣着要与中国一战,对华民族主义情绪沸腾到极点。

被民意所裹挟的尼赫鲁,不得不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尼赫鲁在果阿行动后回答记者“是否会对中国使用武力”一问时明确答复:印度在合适的时候会使用武力。

印度内政部长夏斯特里在之后的竞选大会上也宣称,如果中国不肯从占领的土地上撤出去,印度将不得不重复在果阿的行动。

本文摘编自人民网、新华网、新浪历史、澎湃新闻、中青在线、南方网、观察者网和郭松民文章《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ly/6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