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操写“一盒酥”的故事,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名叫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曹操得到了一盒酥糖,挥笔在酥糖上竖着写下了“一盒酥”三个字,然后让人把它送给谋士们。谋士们得到了这盒酥糖,看着曹操写的那三个字怎么也猜不出曹操的用意。这时杨修走过来把盒子打开,把里面的酥糖分给大家,然后拿起自己的那一份酥糖带头吃了起来。送酥糖的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告诉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杨修确实很聪明”。一盒酥(同一合酥),当时没有盒字,只有合,合通盒,通假字,一合酥——『一人一口酥』。杨修很快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一点在以史为鉴-墨上桑看来当然杨修的猜测是正确的,而且也正是杨修太了解曹操,最后在立储一事上让曹操大为忌讳,所以才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并非嫉贤妒能,而是自有苦衷,或许我们知道的只是片面,曹操毕竟是一代奸雄,而杨修只是他南征北战的一个插曲而已,若说可惜,只能怪杨修糊涂一时,只看曹操爱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说简单一点,只能怪他选错了明主罢。再来说说杨振和杨彪。杨震和杨彪是什么人呢?《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可以说四世太尉的杨修家族不次于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
杨修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三国志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请注意,杨修成为曹操主簿后,深受曹操重用,自曹丕开始,下面所有人都争着和他交好,可见其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在丞相府,不论是外事还是内事,杨修处理事情都让曹操“事皆称意!”能让素有疑心病的曹操凡事都非常满意,可见杨修才能和把握曹操内心的能力。所以在把握曹操内心心思这一点上,杨修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这是论述这个问题重要的理由之一。而且除了“一人一口酥”,著名的“鸡肋”之外,杨修之前还处理过曹操几乎相同的两件事情,而且都抓准了曹操的心思。一件是换门:曹操给新房子换了个门,竣工后曹操去视察,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拿笔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了。施工单位的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啥意思,但是也不敢直接问曹操,于是求教杨修。杨修说,他在门上写的活字就是门字里加个活字,就是个阔字。
所以就说要把门给换了。于是施工单位改窄了一点后再请曹操去看,曹操果然很满意。一件是竹盾: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整理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觉得可惜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问的其实就是杨修,杨修的回答和曹操想的一模一样。等到杨修帮助曹植立储,惹得曹操不快。给杨修老爹写信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再后面,曹操终于忍不住,杀了杨修。《三国志》给出的理由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可以看到三国志里评价杨修之死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立储的原因,杨修太懂曹操是第二个原因,杨修是曹操大敌袁绍的亲戚是第三个原因。可以说还是很可观的评价。因此,足以看出,曹操却是是太过多疑,历史上能人的心思却是是让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