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团,包子的变迁史

关于包子有这么一个传说,传说,公元年,位于蜀地之南的少数民族头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于是诸葛亮亲率兵马七擒七纵于他,当诸葛亮的大军路过泸水时,军队遇河而拦。

于是将士们把牛羊肉斩成肉酱拌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河神,大军才得已渡河,最后这种祭品被赋予了一个名字“蛮首”,也叫作“蛮头。”

这个故事真假不知道,权当解闷,那么包子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呢?其实在唐宋之前,包子馒头还没有彻底“划清界限”,直到明朝之时,包子和馒头这对“孪生兄弟”才彻底分了家。《清稗类钞》明确了它们的“血脉关系”,史料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一、包子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和馒头划清界限,一直与之共享名字,从北到南,包子经历了一个地域性的跨越发展,直到最后被定名“包子”

包子说起来其实挺委屈的,因为在馒头长期的共名情况下,包子始终没有摆脱馒头的影子。

其实名字这东西与南北差异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比如《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据史料考证,其实就是热气腾腾的馒头。所以在这些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总会让人找到一些曾经的故事。

《晋书·何曾传》中记载“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馒头不开花不好吃,这么看起来,古人早就把吃馒头这件事当做了技术活,吃出了很多境界,对于每一个吃货来说,吃饭也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没有这些讲究,也就没有美食的传承。传说有一个叫赵石虎的吃货,曾经把果泥加入蒸饼之内,美味无比,这看起来更像是“肉夹馍”的雏形。

所以美食总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如四川的回锅肉,你以为回锅肉就一种做法吗?当然不是,回锅肉可以用豆瓣酱炒,也可以加老抽,可以加蒜苗为辅料,也可以加入青椒。所以说,美食到最后也变成了多种多样的形态。

历史的车轮很快碾压了时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主产麦子,所以面食很快就席卷了北方大地,面食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作为主要政治集权的地方,几乎都是以面食为主。在面食为王的江湖之中,蒸饼开始长足发展。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明要术》中记载了不下20种面食的做法,从这些史料中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面食在北方的土地上开始了它蓬松的发展。但是就算此时,包子还没有彻底开始它的生命,馒头却已经做为“老大哥”开辟了面食的新天地。

五代时,也许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也许是在某个收获的季节,可能创造者的心情很好,这大大的激发了他(她)的创造力,他(她)在馒头里加了一些肉馅,或者是菜馅,等他(做)好这一切后,他(她)还是继续遵循着蒸馒头的手法,把新创造出来的食物放上了笼屉,没有想到,蒸出来的食物有和馒头不同的风味,人们惊奇的发现,原来蒸饼还可以这样吃,于是这种方法,在主妇们的嘴里传开了,大家纷纷效仿。

主妇们因为无聊的实验,开启了包子的闪亮旅程,北宋时,吃货们发现包子比馒头更有内容,于是各种馅的包子在店家手里,主妇手里玩出了花样,北宋的包子还有一个甜腻的称呼,叫“包儿”。此时脑补一下,如果有一位彪形大汉走到摊位前喊一声,“来十个包儿”,瞬间大汉身上的凶顽之气就被消解了一半。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酒肆”篇记载,有“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等”,所以此处敲黑板,有人想穿越吃包子的,一点要去汴梁,因为汴梁卖包子的店铺林立,种类繁多,能满足各路吃货的要求。

“荤素从食店”则载有笋肉包儿、蟹肉包儿等等,光听这包儿的名字,就能脑补出包子的诸多形象与味道,如果不是隔着屏幕,包子的香味都能穿越年代,温暖肠胃。

二、汴梁城的包子,历史的味道,灌汤包的前身,咬一口满嘴生香,从北到南的发展,是一场美食的盛宴

说起灌汤包,你会想起哪一家?是扬州的蟹黄灌汤包,还是开封那汤浓馅美的灌汤包,每一个吃货心中自有一杆称,根据个人的喜好,把美食刷了一个排行榜。这就是美食的魅力,在寻找发现之中,回味历史遗留的味道。

灌汤包

初春的汴梁城,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汤包的祖师爷“山洞梅花包子”正式开市了,这种包儿与其他的包儿却有分别,它自开山头,创造了另外一种形式,以灌汤为主,咬一口满嘴生浆,回味无穷,一时成为汴梁城的新鲜美食,被当时的吃货们赞誉为琅缳妙品。

北宋的汴梁就像现在的一线大城市,各种时尚汇集,不但有最流行的衣帽鞋袜,更有美食美景,《清明上河图》中的繁荣之景,就是汴梁城中最好的写照。吃完包子后“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团,”的满足感,是食物带来的享受,也是这红尘值得的最直观表现。

北宋终究还是成了烟云,在金人挥着弯刀杀入京都那一刻,汴梁城繁华落尽,自此谢幕。南宋开启了他的辉煌时刻,包儿也跟随着南宋的发展,形成了更多的款式,水煎包、灌汤包、豆沙包等等,在历史的逐步发展中,包儿的队伍开始壮大起来。南宋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了包儿的20个种类,但是唯一遗憾的是,他没有提到这些包子的做法,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要么周密是个“探店”的吃货,要么就是真不会做,这些包子都是店家秘籍,在这本包子大全中,他提到了一种叫“灌浆”的包子,这种包子里有汤汁的做法,就与现在的灌汤包子不谋而合了。

当然这些关于灌汤包子的记录都有语焉不详的结果,到了清代,灌汤包子终于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历史的马车,被记载到了《扬州画舫录》中,“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短短一句话,灌汤包子的辉煌就被点将出来。

二梅轩是以卖灌汤包子出名的,说明灌汤包子在二梅轩的地位,每一位食客走进二梅轩,都会叫上一句,“老板,来二两灌汤包”。

灌汤包子起源于汴梁,可是在经历了从北到南的历史变迁之后,扬州的灌汤包子以独特的风味在包子界独领风骚。

美食这东西具有传播性,除非出不了本地制作的,比如北京的豆汁、东北的血肠、潮汕的肠粉等等,灌汤包就与这些本地化的食物不同,它具有传播性,当然即使一种做法,出了本地,也会变成另外一种味道,譬如陕西的凉皮,如果在本地吃,绝对没有放麻酱之说,但是到了北京,凉皮就被放上了浓浓的麻酱,当然不能说哪种味道更美好,只是美食出了本地,就会跟随着当地人的口味,发生不同的变化。

到了清代中叶,镇江、淮安的汤包异军突起,在扬州汤包的基础上,融合本地的特色,也在包子的江湖上立下一锥之地。

不管是汤包界的祖师爷,如今的开封灌汤包,还是扬州精致的小蟹黄,从北到南的历史发展,都是美食的传播之旅,都说音乐无国界,其实美食更加没有界限,在吃货的眼里,美食除了温暖肠胃,更是历史的沉淀,在舌尖上传承那些厚重的味道。

三、包子的江湖,怎么能少了生煎包的名头

虽然灌汤包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其他的包子表示不服,包子的江湖风云刚刚起步。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引领时尚从来就没有落后过,能被称为“花花世界”、“十里洋场”,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生煎包的美食之旅就开启于上海的弄堂,正如《长恨歌》里所写的上海弄堂,是浓浓的烟火之气聚集的地方。

就像北京早年的茶馆,上海也有茶楼,当然这种茶楼也是分了等级的,越往高层越能代表地位,在影视剧中,总听到伙计喊道,“二位贵客楼上请”。那么问题就来了,能上楼的都是什么人呢?当然非富即贵了。

但是上海也有一种老虎灶(开水店),这种铺子就相当于“穷人乐”了,车夫、跑码头的人在此歇歇脚,喝一口开水,然后吃一个生煎包,在那苦难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点滴乐趣。如果一个生煎包不够,那就来两个吧。

生煎包最初的名字和包子的起源一样,和馒头共享一个名字,不过还好,总算给包子加了一个前缀词“生煎馒头”。一直到年之前,生煎包子都和馒头同名,只是多了“生煎”的前缀。

“大壶春生煎”最能代表上海的味道,因为皮薄肉嫩的缘故,被吃客们追捧不已,可是不知何故,最后泯然于众,在生煎的江湖上成为了一个“隐士”。

多年前的上海,午后的阳光洒在茶馆的招牌上,人们聊着东家的闲事,西家的婚嫁,彼此唱个喏,在茶水铺子里咬一口“生煎”,滋味实在的美好。由于大家的热烈追捧,生煎从茶楼酒肆走进了街头巷尾,不管是主妇的厨房里,还是小吃的摊位上,“生煎”的个头也逐渐顺应了人们的需求,以至由传统的“一两四个”变成“一两一个”。

上海的生煎包与四川的火锅曾经双双入选《福布斯》美食排行榜,可以看见,美食的共情性,不论是国内、国外,在对待美食这个问题上,大家都具有相同的感受。

在包子的江湖风云之中,生煎包以它独特的味道,拼出了一片天地,如果说美食也有江湖,那么这个江湖是带着浓浓的市井之气,也带着一座城市的味道,渊源流长。

包子本是平常之物,主妇的厨房,街头的小店,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而诗人陆游在吃完包子后悠闲的吟诗一首,“放箸摩便腹,呼童破小团”,不正是人间值得的写照吗?一个小小的包子,延续着历史的传承,温暖着人们的肚腹,仿佛回到了历史的某个角落,感受到了那热气腾腾的包子出炉的景象,那浓郁的味道,飘荡了几千年,终于在红尘烟火中凝聚成自己的风味,不慌不忙,热气腾腾,自在逍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unanhai.com/ldly/10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