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天,一名日本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和女朋友住在一起。
因为没钱交电费,所以只能在公寓里点蜡烛。
两个人的家庭都不富裕,已经到了交不起房租的地步。
有一天,女朋友听说有个比赛,赢了就可以拿到美元的奖金。
于是,在没经过男朋友的同意,就给他报名参加比赛。这是一个大胃王的电视节目。
可能大家觉得,那这个年轻男子应是个胖子吧!
实际并不然,他身高,从来不暴饮暴食,身形也削瘦,不过胃口确实可以。
因为实在没钱,于是勉强答应参赛。
在身体上,他完全没有优势,唯一的机会就是从策略上打败对手。
大学时学过博弈论,他觉得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大赛分为四个环节:煮马铃薯、海鲜大碗、蒙古烤羊肉和面条。
规则是最先吃完的人才能晋级。
他事先研究了之前的大胃王比赛,发现大多数参赛者,在前面几轮吃得太猛了。
以至于晋级后,也很难在决赛上表现出色。
于是他的策略是:节省容量,只够晋级就可以了。
于是在决赛中,似乎有灵魂附体,吃了够多的面条,赢得了美元。
于是他公寓的灯又亮了起来。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后来在日本的大胃王比赛赚到不少钱后,开始迫不及待想加入专业行列。
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内森国际吃热狗大赛上。
这个比赛每年可以吸引多万的观众。
比赛规则很简单,就是选手必须在12分钟内吃下尽可能多的热狗。
年,参赛时,最高纪录是12分钟25个热狗。
参赛时,一名选手嘲笑他说:“我的胳膊都比你腿粗!”
那结果如何呢?
他在12分钟的时间里,吃了50个热狗把原来的纪录翻了一倍。
之后就是连续六届的冠军。
这个人就是日本大胃王小林尊,之后成为国际巨星。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个人,看看他的纪录。
那为什么一个身形瘦小的人,可以能够赢得大胃王?
这似乎在我们意料之外。
而这个故事和定义问题又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有关系的。
小林尊之所以能够成为大胃王,关键在于小林尊和对手对问题的定义不同上。
对手的问题是什么呢?
对手的问题基本是:我怎么吃更多的热狗?
那小林尊的问题是什么?
小林尊的问题是:我怎样让热狗更容易下咽?
在吃热狗时,对手都是连续着从一端吃到另一端。
而小林尊想的是把热狗掰断再吃。
他发现,这样可以减少咀嚼,更利于食物下咽,让手帮忙做了嘴巴的工作;
另外,他在吃面包时,一只手把面包浸在水里,然后挤点水分,再把面包塞入嘴巴。
这可能有违常理,在需要更多空间来装热狗,为什么还要摄入多余的液体?
但湿面包有一个功能,这样在吃热狗时就不会口渴,可以节省喝水的时间。
而且温水可以帮助放松咀嚼,他还在水里加了植物油,以便吞咽。
小林尊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并做了表格记录数据。
小林尊把进食当作一种截然不同的运动,并进行针对性地训练。
而敏锐地分析问题,则是成功的关键。
另外,小林尊的成功给我们第二个经验是拒绝接受极限。
在采访中小林尊曾说到,在他开始训练自己时,他拒绝承认当时纪录的合理性!
因为他认为早期的对手在吃热狗方面,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以这个纪录并不代表什么,只是个虚无的障碍。
有研究人员发现,要想超越原本记录,大脑才是最关键的器官,而不是心或肺。
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各种障碍:身体上的、经济上的、时间上的等等。
有些可能实际存在,而有些可能是虚无的。
解决问题已很难了,但如果你要给自己设限,那这个问题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本篇来源于《魔鬼经济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