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今天有同学跟我讨论,说看的文献多了以后就不知道怎么梳理文献中的信息了。这里就聊一下这个问题。先说一下,老师们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文献堆砌。文献堆砌大概表现为下面的样子:
作者A用XXX方法研究了XXX问题,得到了XXX结论。作者B用XXX方法研究了XXX问题,得到了XXX结论。
……
作者N用XXX方法研究了XXX问题,得到了XXX结论。
[接着就没了,开始说自己的东西了]
为什么不喜欢文献堆砌呢?文献堆砌意味着你根本就没有对引用的文章进行分析,当然也看不到里面的逻辑条理在哪里。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文献堆砌呢?还有开头的问题,怎么梳理大量的信息呢?我的答案是:打表格分解每篇决定要读的文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使无纸上表格,也必定有心中表格。你怎么这么嘚瑟?还“别无他法”。是的,就是这么嘚瑟,理由就是上课讲过的组合创新理论。
那么接着问题就来了:表格怎么个打法?实际上打表格有什么难的,画个不就行了。问题是表格里填什么东西,一列代表什么?一行代表什么?通常来说一行表示一篇论文;一列表示这篇论文的某一个方面的信息。那很多列是不是就表示这篇论文很多方面的信息呢?是的。因此,打表格难就难在怎么确定需要论文哪些方面的信息。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表格打法[1]:
你如果问我:“我怎么知道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我会回答:“我怎么知道啊,是你在做研究”。当然,这是气话。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在里面的。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Webster和Watson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No.1期刊MISQ上写过一篇文章,说我们应该按照概念去分解一篇文章。打出来的表格应该长成下面这个样子[2]:
表2概念矩阵
文章
概念
A
B
C
D
...
1
×
×
×
2
×
×
...
×
×
表中,第一篇文章研究了概念B、概念C和概念X之间的关系;第二篇文章研究了概念A和概念B之间的关系;……
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加入“分析单元”这个信息,打出来的表格长成下面这个样子[2]:
打出来表格后,就开始读文章吧,拿到一篇,按照各列指示的内容在论文中取出来相应的信息填空,这就算是把一篇文章分析了(或者说“分解了”,更容易理解)。就这样吗?没什么难的啊。是的,的确没有很难,但是,也不容易。
首先,选择哪些文章去分解,就是一个问题,不过这里我们不讨论;其次,那些列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似乎一篇文章中包含很多信息啊,我怎么知道要什么。这是个难题,不过救星来了:PhillipChongHoShon(钟和顺)搞了个文献阅读密码表。列了很多代码[3](如下图所示),每一个代码都是论文的一个方面的信息。这个密码表算是比较齐全的,虽说不能包含论文的全部信息,主要信息还是可以大致涵盖的。密码表中最后几个(POC、MOP、RPP、WIL)是你在读论文时记下自己的想法或